沈帥青:「無現金社會」冒起 不再用銀紙?
發布時間: 2015/08/19 08:00
出街閒逛,港人或多或少要有現金傍身,但原來在遠方的北歐,近年大力向「無現金社會」(Cashless Society)邁進,丹麥更擬立法讓商舖可拒收現金。現金的存亡危機,愈逼愈近?
往時在家出門,一定先看有沒有帶錢,否則想搭車、吃飯也不行,但到了今時今日,情況大不同,既有八達通又有信用卡,要支付現金的機會減少。近日更見各大手機網絡電訊商,爭相宣傳自己的「手機錢包」服務,以各種優惠如享商舖折扣等吸客,用手機拍一拍就可付款,對客戶來說,又是一個可以減少帶現金出街的理由吧!
推廣手機錢包,商家肯定滿腦子生意盤算,但對本港來說,其實也是朝無現金化再進一步,迎合「無現金社會」的世界潮流,就是社會上幾乎人人不用現金,現金要被「趕走」了!事實上,本港走得不算快,走在前頭的,是一批北歐國家。
北歐的瑞典,就被評為最接近「無現金社會」。據媒體報道,不少當地人已經不帶錢出街,到餐廳吃飯用電子貨幣,搭巴士、買報紙或買香口膠等,也通通碌卡付款,部分巴士甚至不收現金。結果,當地逾80%的交易皆由電子貨幣完成,現金愈來愈少,甚至連打劫案也少了,去年當地報章報道,銀行劫案的宗數,創下30年來的新低。
瑞典的中央銀行預計,到2020年時,現金流量將較2012年時下降20至50%,當地更有學者推測,至2030年,瑞典將全面成為「無現金社會」。
瑞典走得快,但另一更進取的地方是丹麥,當地現時逾80%交易屬電子交易,惟政府仍嫌比例不夠高,主動推動無現金化。丹麥政府今年5月提出法案,要在明年起讓全國的零售商店如便利店、餐廳、服裝店、油站等,可以拒收現金,只接受信用卡等電子貨幣付款,只有醫院、郵局等,仍須給予市民付現金的選擇。
丹麥政府更是說得明白,大談無現金社會的好處,包括有助減低商舖處理現金的成本,藉此可以加大生產力,又認為可減低商舖的風險,不怕現金被盜竊等。
誠然,「無現金」的吸引力並不少,一來是商家可節省商業成本,其次,銀行亦會大表歡迎,可以減少處理現金的人手;對政府而言,好處更多,先是「地下經濟」如走私、逃稅等,一直依賴現金,現金減少甚至消失後,地下經濟也會受到壓仰;無現金更是相當「慳錢」,現時政府年年要花費巨款印鈔、鑄幣,鑄幣成本遠高於幣值,若無須再製鈔鑄幣,省下來的錢可不少。
外國走得前,那麼無現金的世界潮流,距離本港還會遠嗎?事實上,本港的科技滲透率高,個人、商戶皆具備條件實行無現金化,只是要實現無現金社會,反而是大家究竟「想不想」的問題。
路透社今年有分析指,瑞典能夠如此快速步向無現金社會,與當地人甚為接受無現金的文化有關,甚至是年長一代,一樣擁抱無現金。但相對而言,本港市民的接受程度,則未必如此高,雖然新一代年輕人對於無現金文化,適應能力甚強,但長者則仍要有銀紙在手才有安全感,要社會普遍市民皆接受沒有現金,並非短期之事。
更大的「阻力」或來自商界,雖然對不少商戶來說,無現金可以減省成本,但是在本港,因沒有消費稅制度,亦不規定商家要給予顧客發票,本港不少茶餐廳、醫務所,又或是的士司機等,一向偏愛現金交易,既是信奉「Cash is king」,更是可以一切「不留痕跡」,方便在報稅時,不用把收入全數公開。
若要他們從收現金改為電子交易,通通留有紀錄,只怕這些商家不會張開雙臂歡迎,反而耍手擰頭!
要做無現金社會,在本港出現的阻力,或會比外國的更大,可是,當世界的大潮流就是無現金化,亞洲內的新加坡、南韓等,更有意搶做區內首個無現金社會,本港就算不爭第一,亦難以抗拒世界趨勢、遠遠落後於人吧?